《资治通鉴》汉纪BC205:荣华富贵岂会没有代价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二年 公元前205年
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
“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江南,大逆无道!寡人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使者至赵,陈馀曰:“汉杀张耳,乃从。”
于是汉王求人类张耳者斩之,持其头遗陈馀;馀乃遣兵助汉。
【译文】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赤膊大哭,哀哭三天,派使者告诉诸侯说:
“义帝是天下共主。如今项羽在江南放逐杀害义帝,大逆不道!我将征发关中所有兵马,收三河士卒,南渡江、汉攻打项羽,希望诸侯王们,一起攻打楚国为义帝报仇!”
刘邦的使者到赵国,陈馀说:“汉王杀掉张耳,我就攻打项羽。”
于是汉王找了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拿他的头送给陈馀;陈馀便派兵帮助汉王。
【解析】1.楚怀王熊心是项羽和刘邦名义上领导,刘邦为熊心发丧大哭,并非伤心,而是政治作秀,目的就是在道德上拔高自己,搞臭项羽。这么做可以获得本土民众支持、忠于楚怀王的势力的支持,可以在攻入楚国后获得部分楚人支持,和清朝入关后拜朱元璋陵墓一个道理。同时可以削弱项羽的支持率,给项羽征兵、征粮、御民增加难度。无形之中达到了战略目的。
做事要想有效率,尽量要使自己在普世价值上站得住脚,获得广泛的支持率往往能事半功倍。
2.刘邦杀假张耳骗陈余出兵这事,刘邦讲的仁义也是小圈子里的,对于那个假张耳,历史连身份都没有交代,是什么人?怎么杀的?有没有补偿措施?一律没有交代。
刘邦并不是高尚的人,仁义道德如同一件外套,需要就穿上,不需要就脱下,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在大事大非上坚持仁义,在小事上小动作不断。以大事上的仁义来冲洗小事上的不择手段。牛逼人物都是争议不断,功过参杂。
刘邦骗陈余,短时间内获得了赵国的支持;长远的看,副作用很大,一方面陈余得知真相后必然会适得其反,另一方面这事传出去非常的毁形象。但站在刘邦的角度考虑,张耳肯定是不能杀的,杀了张耳名声更臭,以后没人敢投靠自己了,而赵国又不能不拉拢。
这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只有在刘邦不知情的情况下,张耳自己大义凛然的自杀,刘邦才能扯清关系,然后刘邦大惊失色,一顿痛哭,厚待张耳家人,封妻荫子,最后无奈的拿着张耳人头送给陈余。
如果张耳不肯自杀,就要有人来协助张耳自杀了。就好比荆轲和樊於期的故事一样,死人不会说话。
这事在道德高尚的人眼里是无解的,但在刘邦眼里,仁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如果能通过仁义达到目的,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那仁义会被有多远丢多远。
即北岛说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一生平凡的原因,荣华富贵,岂会没有代价。
首发微信公众号:读史悟道
解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助您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少走十年弯路,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