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以势断事才能洞若观火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高皇后八年 前180年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译文】诸吕之变平定,陈平、周勃等勋贵大臣请求刘恒入主长安,登基为帝。刘恒问左右属臣要不要去;郎中令周武等人说:“朝廷大臣都是高帝时大将,熟悉兵事,多谋善诈。这些人野心勃勃,以前只是畏惧高帝、吕太后的威严,不敢造反罢了。现在朝廷已经诛杀了诸吕,喋血京师,这入主长安为名迎接大王,实在不可信。希望大王托病不去,静观其变。“
中尉宋昌说:“群臣的意见都是错误的。秦朝时政治混乱,诸侯、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能够统一天下,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人,是刘氏,诸侯豪杰都断绝了做皇帝的希望,这是其一。
高皇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刘氏诸侯国犬牙相制,这就是坚如磐石的宗室,天下人都承认刘氏宗室势力的强大,这是其二。
汉朝兴起,除秦朝苛政,精简法令,布施恩惠,百姓都认为太平安定的日子来了,民心很难动摇,这是其三。
即使以吕太后的威望,立吕氏三王,专权把持朝政;然而,太尉周勃持符节进入北军振臂一呼,禁卫军都愿意背叛吕氏,左袒为刘氏效命,最终以此平定诸吕叛乱。这是天命,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
就算现在大臣有异心,但百姓们都不愿为他们效力,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万众一心吗?
现在,朝廷内有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的亲属关系;对外,大臣们畏惧吴、楚、淮阳、琅邪、齐、代等刘氏诸侯国的强大。
现在,高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刘长与大王。大王又年龄最长,一向以圣贤仁孝闻名于天下,所以大臣们顺应天下人心,真心要迎立大王。您不要怀疑了。”
【解析】宋昌是宋义的孙子,卿子冠军宋义之前有提过,曾断言过项梁必败,因此被楚怀王重用;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辅助李世民夺取天下,留下了房谋杜断的美谈。
可见光有谋没用,还得会断,袁绍的就是好谋无断,想法多,却不能下决心,白白错失大好机会,最终失败。
诸吕平定,朝廷大臣请求刘恒入京即皇帝位,前途难测,群臣纷纷反对,独宋昌力挺,为什么?
一、关于群臣反对一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进京之路凶吉难料,领导凶吉难料的事,反对就没大错。
1.刘恒进京了被杀。群臣:哎,早叫你不要去,不听老人言。
2.刘恒进京当上了皇帝。群臣:我们当初也是担心皇上您的安危呀。
3.刘恒没有进京别人当了皇上。群臣:看吧大王,就知道朝廷是虚情假意,都不愿意派个重臣再来请一次。
二是因为没有眼光而反对。缺乏对形势的了解,对未来趋势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随大流,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人人都能洞若观火,那洞若观火就不再叫洞若观火;大事往往不谋于众,真理往往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至于少数服从多数,那也是在洞若观火的小范围内少数服从多数;全体性的少数服从多数,只能带来灾难,例子我就不举了。
二、关于宋昌力挺宋昌为什么要力挺?一是因为想进步,刘恒不入主京师,他永远只是代国中尉,大河有水小河满,刘恒进步他就能进步;刘恒不进步,他也就当不上后来的壮武侯了。
二是因为对形势的了解,相信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从宋义到宋昌,都以断言知名。可能有相关的家学代代相传,像这种饱学之人,往往想施展才学,实现抱负,因此宋昌更具有进取心,更具有拼搏奋斗的精神。
为什么宋昌要最后发表意见?一是防止自己的意见被庸人附和,担心群臣听自己一说,都觉得有道理,然后纷纷附和,一个人的功劳,硬是变成一群人的功劳,能得到的功劳自然就少了。
很多事情需要人点破,才能想得到,最终恍然大悟。就好比我写资治通鉴,很多读者在微信上跟我说,自从看了你的文章,醍醐灌顶,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读,以前真是白白当故事看了。这就是点破的作用,其实大家智商都差不多,差的往往只是一个观念,我现在写文章就是在引导大家形成这样的观念。
二是可以观察讨论现场的情况,根据大家的意见,调整修改自己没有考虑到的方面。使自己说出口的想法更加成熟,更加全面。领导开会为什么要最后表态?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借鉴别人的想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就好比我现在先写文章,大家再在评论区评论,可以借鉴我的想法,补充完善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的东西就能更全面,更成熟稳重。这是后发制人的优势。
三、宋昌是怎么断事的?
事情是人干出来了,想断事先识人;
而人几乎都是以利益驱动,所以想识人先分析利弊;
而利弊关系蕴含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件当中,需要通过解析把他们提炼出来;
想要从事件中提炼出利弊关系,最终趋利避害,就必须对大势有足够的了解,也就是常说的具有大局观。
通过准确的判断大势,从事件中提炼出利弊关系,通过利弊关系判断事件中每一个人接下来的动作,往往能够有非常高的准确率,达到运筹帷幄、洞若观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