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强者对抗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
原创: 敖让 读史悟道 6月10日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惠皇帝元年 前194年
太后令永巷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遣使召赵王如意。
使者三反,赵相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帝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译文】太后下令把戚夫人充入掖庭,剃去头发,以铁圈束颈,穿囚服,让她做苦力。吕后派遣使者召赵王如意来长安。
使者往返了三次都徒劳无功,赵相周昌对使者说:“高皇帝把赵王交给臣看护,赵王还很年轻不懂事,我听说吕太后怨恨戚夫人,想召赵王入京一同诛杀,我不敢让赵王前去。而且赵王也病了,不能接受命令。“
太后听后大怒,先派人召周昌来长安。周昌到长安后,又派人再去召赵王。赵王进京,还没有到;皇帝知道太后发怒了,便亲自到壩上迎接赵王共同入宫,皇帝天天带着赵王一起饮食起居。太后想杀赵王,一时竟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解析】刘邦死,吕后上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斩草除根。戚姬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人彘”,什么是人彘?太残忍了,简直不可描述。
一、吕后为什么急着处理戚姬和赵王?
一方面,赵王刘如意,曾是刘邦提名的太子人选,有一定的名分,唯名于器,不可假手于人,虽然赵王上位失败,但刘邦赋予他的继承资格还在,一旦有朝一日形势转变,吕后刘盈控制力减弱,赵王这块有高祖背书的金字招牌,就会被人推举出来当成大旗利用,这种不稳定因素,往往会被除之而后快。不这么干的人,都失败了,比如说明朝的“夺门之变”。
另一方面,不惩前无以毙后,此时吕后支持者众,独揽大权,树个典型起来,可以震慑住那些摇摆不定的依附势力。但吕后的手段太过残忍了,真真的独辟蹊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么做的副作用极大,杀人不过头点地,如此残暴的做法,所有人不寒而栗,会造成各方势力处于一种口服心不服、亲而不附状态;非王者所为。吕后做这件事,非常情绪化,极具个人风格,恐怕中间还夹杂着隐忍多年的怨恨,戾气极大。
二、吕后是怎么处理周昌的?
1.周昌这个人,前面的文章我们有提过,是个相对正直的人。周昌曾经因为反对废太子的事,为刘盈说过话,因此有恩于吕后,所以刘邦安排周昌为赵相,看护刘如意。周昌跟吕后对抗的资本在这里,吕后不好处理的原因也在这里。
一个对你有大恩的人,从自身感情出发,不忍下重手;从旁人的角度出发。人可以呲牙必报,但不好恩将仇报,一旦对周昌下重手,就意味着忘恩负义,会造成每一个曾经帮过吕后的旁观者都人人自危,感觉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终会造成基本盘离心离德,所以,吕后对待周昌是手下留情了的。周昌这么跟吕后对抗,最后也善终了,要是换做无瓜葛的人,下场会很惨。
2.吕后对周昌的处理手法
太后怒,先使人召昌。昌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善于抓重点很重要,召赵王进京这个事,周昌是赵相,主要是他从中作梗,不到逼不得已,吕后不便处理周昌,问题的根源又在周昌身上,赵王刘如意少不更事,除了周昌,没人敢出言阻止赵王进京。
因此,吕后先召周昌进京再召赵王,一旦把周昌和赵王隔离开来,原来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就能够解决了,同时,这也是给周昌的台阶和最后机会,也是在为后续处理周昌问题制造理由。
尊卑之节,君臣之义,只要他还承认刘盈,就必须服从,周昌遵从这些天经地义,没有人可以指责他晚年失节,这是台阶。
而一旦周昌仍然不识好歹,不理会朝廷的召见,恐怕处理周昌的手段就不是那么温和了,抗拒召见这种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就是大不敬,这可是重罪,搞不好又是人头滚滚,这是警告,同时也是在准备处理周昌问题的后续理由,以程序正义来掩盖想要达到的目的。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千万不要在自身安危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冒失的去对抗权力,因为强权不讲道理,解决不了问题,就会解决制造问题的人。参考宋教仁案,血淋淋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