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元年 公元206年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

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译文】项羽立沛公为汉王,三分关中,把秦朝的降将封王关中,来牵制汉王。汉王很生气,想谋划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等人都支持汉王这一决定。唯独萧何劝谏说:“虽然在汉中当王,比不上王关中,但总比现在就去送人头好吧?”汉王说:“怎么就送人头了呢?”

萧何说:“如今综合实力不如人家,百战百败,除了送还能怎样? 能够在一人之下受委屈,却在万乘诸侯之上伸张其志的,是商汤、武王。为臣希望大王在汉中称王,休养百姓,招揽贤才,收用巴蜀的财力,回军平定三秦,就可以谋取天下了。”汉王说:“好。”于是去封国即位,任命萧何为丞相。

【解析】:​说个题外话,为什么周勃樊哙灌婴,要支持刘邦攻打项羽?

都是成名大将,难道他们真的认为胜算很大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是武将,必须服从刘邦的意识。

一个方面是武将反对打恶仗显得很怂很怕死

再一个就是他们手握重兵,不敢跟刘邦唱反调,军队唱反调,不管你正不正确,在不在理,都是错的。

武将的职责就是服从领导的安排,正确的做事情,而不是做正确的事情。只要领导安排了,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党指挥枪,不容置疑。所以反对的声音只能由文臣来说,文臣没那么大的能量,方便说话。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和将领们可能已经提前沟通好了,这就是一场演给士兵看的戏,因为刘邦的兵都是中原人,不想抛下家人去蜀地,这个时候作为最高领袖和领兵大将如果不表态,表示自己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打回去的话,队伍就没法带了。

回归正题,前几天我写刘邦的察奸术时,有人拿出这一段史料来反驳我,意在证明刘邦毫无战略眼光,就是个送人头的老板,当时我没时间回复,现在写一写这一段。

看人看事不能光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听其言,观其行,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结论。

这一段记载,刘邦也就吹吹牛打打嘴炮,最后还是跑到汉中去了。刘邦占据着秦川时,都没有跟项羽一争雌雄的打算,这个时候又怎么会有。

刘邦说要打项羽这种话,只不过是为了壮军威,免得在气势上输给项羽罢了,归根结底还是做给手下人看的,为的是向手下表明,自己还有争天下的决心和勇气,雄心依旧。

目的是为了减少手下的逃亡,稳住局面。当时刘邦入川是有很多人逃跑的,有些是家在中原不愿跟刘邦入蜀,有些则是觉得刘邦被赶到山嘎达里,不会有什么作为了,跟着刘邦没什么前途了,所以想跑路,比如说韩信。

当时的局面已经有点要崩的状态了,一听说要入蜀,军心涣散,项羽范增这么做,就是故意整刘邦,因为刘邦的士兵和将领都是中原人,故意把他封到蜀地去,让刘邦入蜀的路上一路血崩,黑着呢。

刘邦是在这样的局面下才佯装要马上打回中原,一个是抚慰军心,二个是告诉大家我锐气依旧,迟早会打回去的。

所以说看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为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而不能管中窥豹。

普通人的思维里,萧何说的话才是正常的,但领导都不是普通人,如果以普通人的思维来揣摩领导的思维,是难以琢磨的。

说话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所以萧何的那番话,不适合刘邦说,也不适合将领说,只适合萧何张良说。

就好比发不出来年终奖,群情激奋。作为最高领导,难道要去跟员工解释,为什么不发年终奖?然后号召员工艰苦奋斗,与公司携手共克时艰?

员工这个时候正郁闷着呢,不管是什么原因,解释的好,没好处,没解释好,火上浇油,还丧失了最终解释权,导致情况进一步失控。

不如立刻大发雷霆,大手一拍:“发!该发多少发多少!要是基层员工的年终奖发不出来,相关人员自己交辞呈!”

这个时候就要有个萧何站出来,替领导解解围,解释为什么发不出年终奖,说出领导不便说出的话了,然后提出一个退一步的解决方案。

然后把具体的执行,交给下面的人操作,只要多少能发一部分,总好过自己傻乎乎的站台,去解释为什么发不出来年终奖

因为通过这种操作,员工心里会好受点:领导还是站在咱们一边的,时刻牵挂着咱们呢,只是今年效益确实不好,如果对公司有感情的,我相信是会留下来的。这么做就减少了优秀员工的流失率。

这就是刘邦明明知道打不过,还要硬撑着喊打喊杀的逻辑。有时候,装13也是生产力,吹牛有理,不是说说而已。

首发微信公众号:读史悟道

解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助您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少走十年弯路,取得更大成就!

微信扫一扫关注作者

2 对 “《资治通鉴》汉纪BC206:该装逼时就得装”的想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