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三年 公元前204年

韩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郦食其已说下齐,欲止。​

辨士蒯彻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以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于是信然之,遂渡河。

【译文】​韩信领兵向东攻齐,还没有越过平原津,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便要停止进军。

辩士蒯彻劝韩信说:“将军受命进攻齐国,而汉王又派出秘使说齐,难道汉王有下诏书制止将军吗?为什么不走了?况且郦生,一介儒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拿下齐国七十余城,将军率数万人,一年多也就攻下赵国五十多座。为将数年,反不如一个竖儒的功劳吗!”

于是韩信认为是这样,便渡河击齐。

【解析】​郦食其因为韩信继续进攻齐国,被齐王烹杀了。郦生的死,众说纷纭。有说是刘邦故意为之,也有说是韩信自作主张,我认为这是郦生自己求死。

1.首先,需要搞清楚是韩信攻齐在先,还是郦生说齐在先:

《资治通鉴》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

显然,郦食其是在韩信攻齐之后,向刘邦提议自己去劝说齐国投降的。可他临行为什么不要求刘邦制止韩信暂缓攻势?

郦食其自己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诸田宗强,人多变诈。 但下一句没有说出来,下一句就是咱们要斩草除根,而不是让他投降。郦食其为什么没有明说下一句,我认为是历史没有记载,史官受到政府压力,不可以污蔑刘邦,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因为前后文明显不衔接。

诸田宗强,人多变诈,所以我去劝他们投降。

什么鬼?等他降而复叛吗?很明显,这话很矛盾,因为隐藏了部分事实没说出来。后面还应该加一句:让韩信趁机偷袭齐国。

2.接着来看看郦食其的下场:

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

淮阴侯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馀城,乃夜度兵平原袭齐。齐王田广闻汉兵至,以为郦生卖己,乃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郦生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

齐王遂亨郦生,引兵东走。

郦生死前做了三件事:

1.劝齐王投降

2.劝齐王罢历下守军

3.拒绝了齐王田广的要求,宁死也不为田广做说客。

从历史记载来看,郦生就是一心求死,齐国降可以复叛,亡却不能复存,郦生的目的不是要一个投降的齐国,而是要彻底灭亡齐国,在用自己的生命忽悠齐王,为韩信灭齐降低难度,郦生其实就是一个死间。所以要劝齐王罢历下兵,为韩信偷袭创造机会,同时又拒绝为齐王做说客,放弃逃生的机会。他就是不想活了,想轰轰烈烈的搞个大新闻。

郦生为何如此玩命?

1.年龄大了,跟着刘邦的时候就已经60岁,去齐国劝降的时候已经65岁了,在古代这是高寿,因此觉得活够本了,不惜命。

2.想要立个大功,郦生虽老,可还有弟弟郦商,还有儿子和家人。看出了刘邦大概率要得天下,立个大功,够吃三代人。

3.狂生本性,古人对名节特别看重,高阳狂生不是白叫的,死在床上是耻辱,不如死得其所,将军最好的归宿是马革裹尸。

4.另外,我猜测郦生很有可能是得了什么病,感觉命不久矣,与其病死,不如痛痛快快的死。

为何韩信会犹豫?

郦生既然决定以身殉国,自然会跟刘邦和韩信通气。可郦生不会告诉韩信,已经和刘邦通气了;刘邦也不会和韩信说,郦生已经和自己通气了。

因为为王者不受恶名,骗齐是恶名,只能是部下自发做的,不能是刘邦指使的。

所以在韩信的视野里,能获取到的信息,只是郦生跟自己说了这个计划,刘邦是不知道的。韩信犹豫的是,要不要背着刘邦干这一票。

而刘邦却是抱着稳赚不亏的心态,万一韩信没有攻齐,得到的是一个投降的齐国,郦食其也不用死,这结果不是不能接受。

一旦韩信有所行动了,得到的是一个灭亡的齐国,郦生肯定也殉国了,这结果就比较理想了。 说个题外话,李世民是韩信粉丝,这事李世民也干过,以后会说到,包括平刘黑达,也是用的韩信潍水杀龙且的套路,以后会讲到。

首发微信公众号:读史悟道

解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助您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少走十年弯路,取得更大成就!

微信扫一扫关注作者

2 对 “《资治通鉴》汉纪BC204:我本高阳一狂生”的想法;

  1. 不管司马光怕不怕,有两个事实1.郦生奉明诏说服齐王;2.韩信在齐国投降后率兵攻打齐国。不过有一点有点异议的是郦生有没有和韩信沟通?诈骗这种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而且没有刘邦的信物郦生直接找人和韩信沟通估计韩信也不信这事吧…有信物了那就成刘邦和韩信沟通了…而如果这么看那蒯彻就极有可能是刘邦安排在韩信身边的棋子了

发表评论